您是第 29221794 位访客,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建设 >> 学习园地 >> 正文

大学创新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

2016年10月14日 09:35  点击:[]

大学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重要精神支柱,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大学多年来形成的核心学术价值取向。

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人才

创新文化是创新与文化的交集,它是特定的群体或社会普遍认同、崇尚并参与下形成的创新氛围。创新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它是人类的本性和本能,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创新文化最大的特点是敢于挑战固定态势的求异思维,而求异思维就是敢于挑战现有的知识和传统。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多年办学历史中沉淀形成的一种共同价值观和信念体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大学即文化,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大学传统、大学精神,实际上是大学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其实不管大学文化如何定义,我们只需把握一点,即大学文化是大学师生群体共同的价值取向。创新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精髓。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都有着浓厚的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文化传统。一所著名大学的文化不但对大学创新文化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创新文化也是影响和激励一代代莘莘学子努力追求真理的内在精神动力。只有创新文化成为大学主流文化时,也只有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老师带领着一群富有创新意识和激情的学生切磋学问时,大学才可能培育出一大批创新人才。

创新文化的精髓是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创新教育的重点在于激发每位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其创新素质,最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什么?笔者认为,创造力取决于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对研究对象的兴趣(热情)、思维方式,而创新能力是这三个因素的乘积。

创新文化决定创新能力的高低,是创新能力的根源。我们大学教学是求同思维模式,如全班60名学生做一份试卷,我们要求按统一的标准答案评卷。事实上,60个人可能会有60种不同的答案,而且这60种答案可能都正确,只是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不同。当然,这是在试题本身具有开放性而不是求得最大限度的一致性的前提下讨论的。这种求同思维的文化直接导致思维定势,限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新能力反作用于创新文化,影响创新文化的发展。文化是长期的历史积淀,创新文化是创新能力经时间发酵后的产物。

笔者曾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访问,和该校教师们交谈后发现,原来加州理工的教师都是全球招聘,而且教师们绝不做别人做过的研究内容。教授之间都有学科交叉的合作,结合双方的优势做出一系列一流的工作,并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高水平论文。事实上,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过2篇论文的助理教授并不能保证自己能在加州理工得到终身教授职位。这种永争第一的创新文化鼓励着教师和学生不断进行创新,也使得加州理工培养出3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敢于突破传统的思想。创新文化的形成需要培养一种敢于挑战权威的创新精神,并营造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研讨式学习氛围。大学需要开阔学生视野,让他们在跨学科和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吸收不同的科研思路和方法,为创新奠定思维基础。

创新文化引导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对于创新人才的理解,世界各国说法不一。笔者认为,创新人才是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具有批判性思维、拥有敢于提出问题和挑战权威的勇气和能力的人。

创新文化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西方文化突出个人本位,因而在教育中倡导个性的发展,强调自主探索;东方文化突出社会本位,因而在教育中倡导谦虚谨慎,强调知识的传授。

1.建立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大学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首先是培养提出问题、敢于挑战权威的意识和勇气。

我们的大学注重传授课堂知识,所以学生的基本素质很高。但我们在思维方式的培养上有一些问题,比如在考试时习惯于标准答案,而通往一个目标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和路径,采用不同的方案或是不同方案的组合往往才是创新的起点或火花。求异也是创新的基本思路,实际上是一种鼓励学生创新的做法。大学应该建立相关机制,鼓励学生创新和思考的积极性。

我们的大学教育注重的是对前人的知识体系的传授,缺乏提出不同见解或批判性观点的机会。这一点和教师及其教学方式是密切相关的。其实,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会学生思考。教师应该多对学生讲述科技发展的历史,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曲折过程,认识到任何进步都是在已有的科技成果基础上的创新。

建立创新文化还需要人文教育。学校应开设培养思维方式的课程,例如科技史和方法论、哲学和美学等,通过人文教育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文化不是短期形成的,不能急功近利。当今社会上的一些浮躁情绪与创新精神背道而驰。创新文化的形成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是追求真理的精神体现。

2.建立一种互动共同研讨的师生关系

大学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地方,其目的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学会做人和做事。

过去,大学课堂都是教师在传授知识,以教为主导,少有互动,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因此,大学应当开展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出发点的教学模式改革。实际上,教师和学生是可以相互促进的。《礼记·学记》对教学相长有这样的注释:“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师的言行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实施教学改革,就是强化师生互动,让教师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让学生在教师教学中有所成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师生互动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在教学中,教师既可以把讲义、幻灯片和参考书提前向学生发布,方便学生课前预习,把课堂时间主要用来进行互动交流与答疑;也可以与时俱进,尝试利用新媒体如微信群等,把课件资料上传,邀请所有学生加入群组中进行交流互动,用视频直播、语音交流等便捷的沟通方式增强师生互动的及时性;还可以像国外大学一样引入博士生助教制度,让博士生助教在群组中承担部分网络教学任务。总之,高校可通过种种方法,改变以往教师只在课上教学、课下无影无踪的局面。

3.跨学科和交叉学科培养

英文的大学“University”是两个语义“Uni(联合)”和“versity(多样性)”的联合,本身的意思就是多学科、多元文化、多种个性的聚集交流地。其中,大学特别要鼓励多学科的交流和交叉。

我们的高等教育按照专业课程体系来培养学生,课程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比较好,有助于学生接受知识,但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甚微。然而,许多科学发现都是在受到其他学科的思路或方法的启发下实现的(这种创新有时又叫“移植创新”),目前主要的科学前沿也都是诞生于学科交叉点上,往往通过学科交叉而形成新的研究方向。

如今,学科交叉已成为世界各国高校为增强创新能力而重视的领域,国内大学也在增强学科交叉后备力量,促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北京化工大学“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依托学校的重点实验室及其他科研资源优势,以高水平科研团队作为师资队伍,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着力为大化工领域培养一批基础扎实、具备多学科交叉知识背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该计划一期启动的子项目——“学科交叉班”项目,由科研团队组建教师指导小组,招收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并且要求外院学生比例至少为三分之一,以保证学生个体培养的交叉性以及整体团队构成的交叉性。“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了学生为主体、科研团队为主导的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平台,以项目为驱动培养具有跨学科交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和新兴学科带头人。

4.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以前,我们仅通过学生的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学生课堂打分和督导组专家的同行评议来评价课程,这种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当下,高校的教育评价体系应从以结果为主向结果和过程并重转变。首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局限于考试分数,而应在各个方面全面评价;其次,对课程的评价应当从人才培养的过程入手,综合考虑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对学生作出的贡献、课程中学生真正掌握的知识量等。

美国密歇根大学推崇三种评价方式:学生评价,同行评议和教师自我评价。第一,学生评价。学生填写一个全面的课程评价表,内容包含课程对学生个人水平提高的帮助、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的帮助、对自己的思维方式的启发、对能力提高的影响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等内容。第二,同行评议。同行评议会在学期中的某节课进行,教师在下课之前20分钟离开,学生分成2-5人一组,对以下3个问题进行10分钟讨论:这门课程对你个人的知识丰富有哪些帮助?课程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课程对你个人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哪些帮助?收集讨论结果后,评议组对学生小组的意见进行汇总,形成意见报告并最终反馈给教师。相比于期末统一评价的方式,期中评价更方便教师及时根据学生反馈调整下半学期的教学方式与内容。第三,教师自我评价。评价涉及教师在教学上花费的时间、今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较于往年有哪些改进等内容。

评价体系改革,应将创新教育作为教师考核的主要方面,使其与教师的主要收益挂钩,从而解决部分教师没有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部分教师只将获取科研项目、撰写论文作为工作重点而忽视学生教学等现实问题。学校可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考核力度,如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中加入教师创新工作的权重,同时关注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投入的时间与努力的成效,并补偿或奖励教师在创新教育实践中的成本损耗。

5.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水平

创新人才应具备较高的国际化水平,熟悉掌握国际惯例,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世界各国都需要大量的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国际化人才。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大学必须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及知名教育研究机构的合作,选派优秀教师与学生赴国外访问交流,吸收其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经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吸引外国顶尖专家学者来国内开办课程、举办论坛、交流研讨,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拓宽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视野。

上一条:学习《永远在路上》大型电视专题片 下一条:习近平:在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

关闭

相关推荐